News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洞察

“医养结合”不能只让医院去办养老院

2018-10-23     阅读数:926次
标签:中国智慧健康高峰论坛,医养结合资源互助,医养结合模式

在2018首届中国智慧健康高峰论坛中,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医养结合,不是让医院去办养老,也不是让养老院去办医院,而是医疗的资源和养老资源融合互助。”在医养结合的资源互助中,医疗和养老部门的利益要放到一边。



养老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在医养结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足:一方面,医疗部门强调医疗下沉、延伸到基层,但在推进的家庭医生项目中,居民参与性不高,效果并不好。那就需要医疗部门如何更好地利用养老机构优势,把医疗服务延伸到基层去。另一方面,养老行业普遍缺乏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就要求养老部门要利用医疗部门的技术优势。比如让医疗部门开启方便的绿色通道,及时把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送到医院;对于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医疗技术方面得到结合。

论坛中同时指出“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得老年人不论在养老或是在医疗服务都能获得足够的可及性,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是我办还是你办,”

医养结合已有普遍模式

目前养老院办医院,医院办养老机构,已成为医养结合的普遍模式。

行业报告显示, 我国医养结合的最普遍模式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如老年病医院、 康复医院、 医务室以及护理院,并增设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运营。截至2017年9月,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2.8万余家,养老床位近700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25万余家。而养老机构对于内设医疗服务的诉求,已经超过提升传统养老服务质量的诉求。同时,也有部分医院在院内增设养老床位或进行养老改造,但数量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增设动力以及潜在的风险, 所以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仍处于观望态度。

报告称,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然而,不管是当下趋于地产化的机构养老还是趋于家政化的居家社区养老, 中国现有养老产品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缺乏优质的医疗服务。

未来医养融合如何做?




目前医养结合的进展相对比较缓慢,其中的首要因素在于多头监管。

报告称,“ 医” 和“ 养”是 两个相对独立的行业, 遵循两套不同的监管体系。传统养老机构的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则是各级卫健部门,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监管就由两部门同时负责的。多头监管会让市场参与者在进行医养融合时遇到许多困难,主管部门功能交叉重叠、责任边界不清晰会造成困扰。在诸多医养嘉禾利好政策出台的同时,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流程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简化,监管效率也需提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正回应了这一行业需求。方案中提出,在养老领域,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养老服务的 “ 最后一公里” 问题,让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只依靠医院途径解决,而力求能在养老院甚至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国内医养结合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PACE”模式(综合性老人健康护理计划),在大力发展老年医疗、老年护理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老年照护”的发展,形成一种“老有尊严”的医养结合养老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照料,健康的护理,有效的维护和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功能,使老年人更好的适应社会、参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