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洞察

海外医疗纷纷入驻上海,需要跨越哪些鸿沟?

2018-10-24     阅读数:846次
标签:海外医疗纷纷入驻上海,国内私立医疗机构的鸿沟,市场本土化创新发展

2018年7月25日,上海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健康五十条),特别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从2014年至今,已有10家海外医疗机构落地上海进行实体医疗的合作。显然上海已经成了海外医疗落户中国实体的第一选择。借着这股东风,投资方纷纷涌向存在刚需的健康行业。私立医疗机构从业者们(例如医护药技人员、运营人员等)也多了N个选择和被选择对象,流动性也开始日趋频繁。但具体运营情况各有千秋,运营策略也不时更新和与“政策”俱进。

那么海外医疗扎根上海时候需要想清楚哪些问题呢?

关于市场 




海外医疗落户的实体医疗机构主要面对国内的高端医疗服务对象,即使用商业医疗保险、外籍客户、国内高净值人群。这类患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而且上海因其开放程度高而更加凸显国际化的背景,这也是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但上海的公立医疗资源也是最多的,而且全上海的各大三甲医院都配备有很好的特需甚至国际诊疗部。

医疗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三甲特需的竞争,私立医院目前只能分一杯羹,这一杯羹还要那么多老牌和新设的医疗机构争夺。这也对于涉外私立医疗机构提出了一定挑战,在中国办医疗机构,可能最终50%-60%还是以中国患者为服务对象。那么如何和国内三甲搞好关系,甚至进行全面合作,这就成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试想,多少中国人民是想看洋面孔的医生?(同样,老外看病也肯定第一选择看本国医生)对于在中国的涉外医疗机构来说,除非是肿瘤等重疾,才可能想寻求海外第二诊疗意见。国内市场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那么巨大?建议前期一定要把自己的定位做精准再行动。

关于本土化 




本土化是面对海外医疗机构落地的又一道难题。因为国情不同、设置标准不同、流程不同、政策法律不同,诸多因素迫使海外优秀的运营理念、诊疗流程、服务流程、基建流程等必须进行一轮“痛苦”的本土化。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可能政策不一,甚至同个城市区域的标准也不同。很多国外很好的理念,引进国内就水土不服,这背后不仅是政策原因,更在于文化的原因。国内公立医院的制度和运营方式基本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私立行业从业者是从公立体系跳出来的。如果能把国外优质医疗机构的流程本土化落地执行,那么在本土化上已经成功一半了。

另外一个本土化的难点在于语言的沟通,很多海外医疗机构都是老外做CEO或者CMO等等,对于中国特色的医疗这些洋面孔是否能够熟知?不同部门沟通是否顺畅?(中文翻译成英文有时会有信息偏差,更何况不是每个在外资医院工作的人都是英文出色的)。毕竟在中国的土壤上,这些国际化的管理专家或医学专家们的本土化也是急需思考的一个内容。

关于创新 




按照高端涉外医院的运营成本,如果只是做传统医疗可能会很难实现财务模型上的盈利。创新,包括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包括同行合作和异业合作,包括商业销售模式和推广模式。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产品和跨产业的合作或许才能合力临床收入实现盈利。对于投资人来说,最终是要以盈利为目的,有了增长趋势可盈利后才能投入到更多的设备、人员等处。

要做医疗,那么就深入行业踏踏实实做。价值观不一致,最终一定分路扬镳。